迷糊圣人

一觉放开心地稳,不知红日照晴窗。

 

驳文:驳有些人说 喜欢白玉堂对他念念不忘是因为他的死、悲剧美 ??

最近出现很多死粉,很多人冒出来说喜欢白玉堂是因为他的死、是他死的凄美才让人难忘,还有不学无术的人专门写篇文论白玉堂的性格悲剧:




今天我们单独整理一个帖子集中驳这种论调:



 @清茶姑娘 在"我看冲霄楼"帖子里早已做过说明:


https://tieba.baidu.com/p/2689430378?red_tag=2280079293 


悲剧美学虽然早就在西方兴起,但是传到我国要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武侠中的悲剧尤其是在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派武侠兴起后才出现的。所以事实上,虽然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兴旺,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从远古时期的神话起,“刑天舞干戚”,刑天失败被杀,仍然能自己长出眼、手来挥舞兵器向天际示威,“精卫填海”,精卫死后化鸟也要完成填海之志。再说“四大名著”,《西游记》且不必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碍于历史史实性,不能明白表露喜剧结尾,但是“水浒传”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最后回归本位,“三国演义”的关羽成圣,其实仍是以喜剧在作结。《红楼梦》作为反封建的力作,看上去是唯一真正的例外,然而在《红楼梦》里,也有十二金钗完劫回归本位之说。其他古典名著如《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更不必多说。

因此,悲剧或者主角遇害等今天常见的小说特征,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而在《三侠五义》诞生的年代,根本没有悲剧的土壤。所以,我们可以承认石玉昆老先生的笔法出众、善于塑造人物,但必须要认清在他的年代里,根本没有悲剧诞生的空间,也就没有什么悲剧美学、“宁愿毁掉完美的给人看”之类的说法,那些说法都是今人把自己的猜测强加上去的。而且,关键是他这是颂扬侠义护青天的小说,也很难想象把某个深受欢迎的角色一下子设定死,而且还是在为了保护皇权(虽然五爷本身绝不会屈服乃至顺从于皇权,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江山,但是不可否认,就算是为了颜查散,他的行动仍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维护皇权而做的)的过程中遇害,尤其是以这么惨烈的方式(而恰恰是这种分不清死亡之后本来面目的方式是很好地在说书过程中为观众留下“悬念”的必要),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白玉堂的性格不容于封建社会,所以必然要死”的说法。






还有这个说法:




驳这个论调 :


@蓬莱岛霞光 回复驳此论


展昭能和白玉堂 丁兆蕙 一样 才貌双全??你电视剧看多了吧! 原著《三侠五义》里是写展昭长得是 器宇轩昂、相貌雄壮,就是很精神的个人。

不能从白玉堂年轻有高颜值高武功高才智,就认为白玉堂必然会心高气傲。假如看谁好就认为谁肯定是骄傲,这叫心态问题,说白了这叫看人有笑人无的 羡慕嫉妒恨,是狭作心理作祟。

大家喜欢白玉堂不是因为他怎么死的,而是因为他是怎么活的。是他活出了别人做不到的那种境界、肆意飞扬、快意恩仇的人生,是他的一颗赤诚之心,他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每个人的少年时。至于白玉堂到底死了没有?最后是成仙了还是老死了?现在还是学术界探讨范畴


 @天下有雪s 回复这段话:


这位筒子,恕我无法苟同你的大部分观点。


石老的三侠五义当然很经典,他对英雄们都很喜爱,不单单是他,读者们对英雄们也很喜爱。白玉堂是年轻,也或许免不了心高气傲,但白玉堂心高气傲是因为他有这个能耐,有这个底气去心高气傲,否则他的高颜值高武功高才智不都白瞎了么?诚然他是有缺点,既然不是神,肯定有缺点,但我认为在原著里,他的优点明显多于缺点。
你说理解石老对角色塑造比较公平,白玉堂性格缺陷有此结局在所难免??首先三五这本书里有一百多个不同的人物,石玉昆怎么能做到对每个角色都公平?假如你的意思仅仅是,因为白玉堂很出色,所以他应该死的最惨,那么你刚刚不是还说“白玉堂的优点缺点都很多”?也就是他虽然出色,但是缺点太多,也就正好持平了,那么他又何必要死的那么惨?在我看来,书里最受石老厚待的英雄是展昭啊,又是南侠,又封御猫,不仅当官还讨了老婆(你看书里有几个英雄讨了老婆了?),要按你的逻辑,死的最惨的应该是展昭啊!既然展昭没死,那么你所谓的“公平”就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你自己的错觉。
然而,你把白玉堂的结局归咎于性格,这点我也是不认同。性格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不同的性格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你以自身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性格的好坏,根本就是错误的,你之蜜糖彼之毒药,你不喜欢的性格却有别人喜欢,你欣赏的性格也会被别人厌恶,所以性格只有正反面,没有好坏之分。
我最不能认同你的,就是你说“我们总对他念念不忘,是因为他惨死的结局”,以及“有悲剧、有缺陷的故事才是最美的”??请不要代表我,我对他念念不忘,不是因为他惨死的结局,而是从开始看到有他的情节起,就念念不忘了。
前段时间,有句话很流行:不要感谢生活中的苦难,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
苦难是什么?苦难是噩梦,是深渊,如果有可能,没有一个人愿意历经苦难,没有一个人希望在苦难里苦苦挣扎,好不容易走出了苦难的人,也不会想要再经历一次,苦难没有任何值得歌颂的意义。那些走出苦难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浴火重生,是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毅力才战胜的苦难,而非苦难给予他们的恩赐,要知道,还有数不清的人败给了苦难,一蹶不振。
同理,死亡也没有任何值得歌颂的意义,死亡就是死亡,是冰冷的事实,正常的人,没有一个人会渴求死亡,哪怕每个人的最终归宿都是死亡,这点,我相信你也一样。
那么多读者会记住白玉堂,不是因为他的惨死(因为原著是坑,所以这是悬案,一切皆有可能,我也看到别人就此给你回复了),而是之前的一系列的情节,让大家认识了这位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行侠仗义的美少年。死亡于白玉堂不是恩惠,更不是读者记住他的必要条件,能让读者记住他的是白玉堂自己的个人魅力,要感谢也是感谢白玉堂本人,或者塑造他的石玉昆,而不是什么死亡。否则书里死的人多了,大家为什么不去记住呢?
当年看到铜网这段,于我只有无尽的伤心,我体会不出你说的“有悲剧、有缺陷的故事才是最美的”,也理解不了这种“美”,我一点儿不觉得死亡是“美”的,只觉得很悲哀很残忍,死亡代表一切终结,化为尘土,再美再好也是“不复再见”。想必石玉昆也没有想过要用白玉堂的惨死来证明“悲剧才是最美的”,如果石玉昆是要带给读者这种感受,那么他这部三五就是失败的作品,听评书就是听个热闹,怎么还听出死的居然比活的好了?还好还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有看出三五是在表述一种“悲情美”,所以这只能是你的个人理解。
最后是一些题外话,三五的背景是北宋盛世,仁宗当朝,包公为相,虽有奸臣,也算清明,白玉堂乃金华白家二少爷,武生员出身,结交四位哥哥,江湖上号五义,同住卢家庄——无论是大环境还是他自己的背景,都不符合一个“悲情英雄”的要素,既不用为生计发愁,也没有家国情仇,没有任何方面暗示了“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落入铜网,只是石玉昆编的情节之一,原著没有完结,焉知之后没有反转?评书里的扣子多了,要都被你猜出情节,人人都可以写书说书了。






还有这个说法



驳这个说法

你引用的这段话“白玉堂的为人很多短处.........    ........想念他的许多好处。”  这是鲁迅先生评《三侠五义》和《小五义》和《续小五义》三部书的总评价:

“本三千多篇,分上中下三部,总名《忠烈侠义传》,原无大小之说,因上部三侠五义为创始之人,故谓之大五义,中下二部五义即其后人出世,故谓之小五义。《小五义》虽续上部,而又自白玉堂盗盟单起,略当上部之百一回;全书则以襄阳王谋反,义侠之士竞谋探其隐事为线索。是时白玉堂早被害,余亦渐衰老,而后辈继起,并有父风。卢方之子珍,韩彰之子天锦,徐庆之子良,白玉堂之侄芸生,旨意外凑聚于客舍,益以小侠艾虎,遂结为兄弟。诸人奔走道路,颇诛豪强,终集武昌,拟共破铜网阵,未陷而书毕。《续小五义》即接叙前案,铜网先破,叛王遂逃,而诸侠仍在江湖间诛锄盗贼。已而襄阳王成擒,天子论功,侠义之士皆受封赏,于是全书完。序虽云二书皆石玉昆旧本,而较之上部,则中部荒率殊甚,入下又稍细,因疑草创或出一人,润色则由众手,其伎俩有工拙,故正续遂差异也。"

---------------------------------------------------------------------

鲁迅先生的评三侠五义系列里的这段话,这个死的惨说的是小五义里内容,不是单独指三侠五义。

通过胡适先生和很多学界学者们的考证使我们已经知道《小五义》《续小五义》作者是清末评书艺人李凤山,根本不是石玉昆的弟子、更不是石玉昆本人。

我们以石玉昆的作品三侠五义为原著,不可能承认个后人李凤山的假托伪作小五义等续书内容作为评判原著三侠五义极其人物的标准。按照石玉昆原意,我们就认为他的笔下白玉堂是没有死,后面还会出现救颜查散。




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的结尾写道


要知群雄战襄阳,众虎遭魔难,小侠至陷空岛、茉花村、柳家庄三处飞报信,柳家五虎奔襄阳,艾虎过山收服三寇,柳龙赶路结拜双雄,卢珍单刀独闯阵,丁蛟、丁凤双探山,小弟兄襄阳大聚会,设计救群雄;直至众虎豪杰脱离难,大家共议破襄阳,设圈套捉拿奸王,施妙计扫除众寇,押解奸王,夜赶开封府,肃清襄阳郡,铡斩襄阳王,包公保众虎,小英雄金殿同封官,紫髯伯辞官出家,白玉堂灵魂救按院,颜查散奏事封五鼠,包太师闻报哭双侠,众英雄开封大聚首,群侠义公厅同结拜:多少热闹节目,不能一一尽述。俱在后书上,便见分明。
词曰: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圆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从此看来,石玉昆本意的小五义应该是艾虎,柳龙,卢珍,丁蛟,丁凤。艾虎卢珍的身份我们已经知道了,柳龙大概是柳青的亲戚,比如儿子侄子,丁蛟丁凤可能是丁家兄弟的亲戚,但不像是儿子,因为《三侠五义》用了这么多篇幅介绍丁氏兄弟,却没有提到他们有妻儿。估计丁蛟丁凤也是双胞胎(他们还真是家族遗传哪)。而“白玉堂魂灵救按院“大约是白玉堂并没有真的死去,冲霄楼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未必是白玉堂,后来颜查散有难 白玉堂又出来救了颜查散,人家以为他死了是魂灵出来救人。就像是洪泽湖白玉堂抓水怪一样,是人扮的水怪而不是真的有水怪。“ 包太师闻报哭双侠”可能是哭的丁氏双侠。


【戳破小五义】《小五义》对《三侠五义》的抄袭与改动   https://tieba.baidu.com/p/4638976794?red_tag=2525885285


既然你喜欢的是后人续书小五义和续小五义内容白玉堂死, 而不能接受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结尾预告要复活白玉堂再出来救人,那么说明你是个续书粉。你希望通过白玉堂必须死无全尸来你满足你阴暗心理让你“念念不忘”,那么说明你是个白玉堂黑。说白了你就是喜欢他死,所以不接受他能活的任何可能而已,装不下去了吧?既然那么喜欢别人死的,不介意你自己也死一死让大家看看!!





@天下有雪s  继续回复:

@Constancelad83 “有悲剧有缺陷的故事才是最美的”,所以白玉堂的死很美,这是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吗?

你知道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觉得悲剧比较震撼?因为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会被一种本质的奴性所支配,很多人或许不会承认,却很好的在践行着,什么奴性呢?那就是“得不到才是最好的”,或者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所以失去也好,死亡也好,有时候会带给人一种异样的快感(当然是看别人失去,死亡,在我觉得是种病态),文学里叫特别的审美体验,对审美,因为悲剧也是一种美学。
但是你错误了强调了这种悲剧美,而不去表述清楚“悲剧美”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容易让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的特殊人群简单的把死亡理解成一种“美”。
死亡是什么?是个体的消失,是无法重来的事实。举个例子,对马航乘客的亲人来说,是一种无穷无尽的痛苦,虽然客机只是失踪,也没有找到失踪人员,但绝大多数人都已不再期待奇迹。微博上就有一位乘客的妻子,在丈夫失踪后用文字记录自己每天对丈夫的思念,字里行间锥心泣血,真正见者伤心,闻者落泪。我想,死亡之于他们绝不会是一种“美”,他们也从没想过要去歌颂这种悲剧。
诚如我先前所说,人降生到世上,最终都是死亡,那是不是我们就不要生产,不要创造,每天无所事事的等待死亡呢?当然不可能!即便生活中有种种挫折和数不尽的苦难,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哪怕在最糟糕的环境里都要苟延残喘。生命的消亡并非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因为还会有新的生命出来,生生不息,所以活着的人才更要肯定生命的意志,勇敢的迎接痛苦,战胜苦难,这才是悲剧带给人类最宝贵的价值。
何况悲剧作为戏剧情节的组成部分,有着其崇高的表现力,悲剧并不等同于悲惨,悲凉,悲观,消极……悲剧在美学范畴里,是一种严肃甚至庄严的,以此来震撼人的心灵。戏剧里的人物在残酷的斗争,冲突下失败,毁灭,但是作者要让读者所看到的是人的胜利,是人性的伟大,是生命的顽强,是高尚的情操,它描写的个体或许很渺小,但表现出的却是伟大和崇高,让读者从中有所感悟,由此激发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品格。
如果一部悲剧作品只让人感到悲伤,消极,颓废,失望,恐惧,没有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崇高的伟大的情感,没有唤起人们心底的悲悯,那么这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尽管大部分的悲剧文学都以人物的悲惨命运,不幸乃至死亡为题材,但悲剧的实质不在于用文笔去描写或突出这些东西,而在于能否创造崇高,激发人们抗争的决心,使人的道德伦理得到升华。
在三侠五义这本书里,侠客辅佐清官同朝野内外的恶势力做斗争是它的主基调,白玉堂为拿到襄阳王谋反的盟单三上冲霄楼,不幸坠入铜网,他是否真的死了,因为三五没有完结,这也许将是一个永远的谜。作为三五里的大侠,一个正面人物,我更希望冲霄楼是白玉堂经历的一次重大挫折,希望他在120回后再出现同群侠一起大破冲霄,保皇家社稷。
但即便他真的殒命冲霄,我也不觉得他的死是“悲剧美”。真正让读者记住白玉堂的,是之前的一系列情节,从潘家楼出场开始,到鼠猫斗,到下襄阳,一桩桩一件件,让喜爱他的读者再也无法忘怀。不是因为他死了,大家才记住了他,片面的强调他的死,把他的死推上悲剧美的神坛,我认为都是不合适的。书里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比如包拯,公孙策,卢方,韩彰,徐庆,蒋平,欧阳春,也包括展昭,还是有很多人记着。尤其展昭,因为包青天的热播,他的粉丝难以计数(哪怕他们搞不清演员和原著),展昭在三五里没死,不也照样被人记住了?所以说什么“因为他死了才让人念念不忘”同贴吧里那句著名的“处对象吗?分手就自杀那种”一样可笑透顶!
现实生活里,也有不少明星英年早逝的,没听到哪位的粉丝发出:“因为他/她死的早,我们才对他念念不忘”的感叹。旁人也不会说:“他在最美好的年华逝去,犹如烟花在瞬间的璀璨后消失,而不必见到他老去的模样。”大家都是希望那些明星能活着,演绎更多的作品来回馈喜爱他/她的人。
这么简单的道理到了白玉堂这里怎么就变味了呢?事情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知道什么叫痛吧?那些“叶公好龙”的人,假如悲剧真有这么好,何不亲身体会一把呢?假如在最美好的年华消逝不算一种残忍,何不身体力行一次呢?
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34 6
评论(6)
热度(34)

© 迷糊圣人 | Powered by LOFTER